斜颈困扰难掩盖,基因检测早明白
作者:得利富(厦门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09-17
✔️ 案例分享
19 岁的大学生小丽,近来总觉得脖子紧绷,头不由自主地往一侧偏斜。她以为只是长期读书姿势不良,或是单纯落枕,便到复健诊所做了热敷与电疗,可症状丝毫没有改善。
随着时间推移,情况越来越严重 —— 上课时,她的头会不受控制地歪向一边,还伴随明显的颈部酸痛。这不仅让她在同学面前倍感尴尬,更严重影响了上课专注力。
在医师建议下,小丽转诊至神经内科。详细问诊时,医师得知她的舅舅年轻时曾被诊断为肌张力不全症,怀疑症状与家族遗传有关,便安排了基因检测。
结果显示,小丽携带TOR1A 基因突变,这一关键信息帮助医师快速确立诊断,并制定了 “药物治疗 + 肉毒杆菌注射 + 复健追踪” 的综合方案。经过一段时间治疗,小丽的症状逐渐得到控制。
“若没有基因检测,我可能会像很多患者一样,一直被当成‘落枕’治疗,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” 小丽感慨道。
✔️ 认识肌张力不全症:肌肉 “失控” 背后的神经疾病
肌张力不全症(Dystonia)是一种以肌肉持续或间歇收缩为核心特征的神经疾病,这种异常收缩会导致身体不自主扭转、姿势固定,严重影响日常活动。其全球患病率约为每 10 万人中有 16 人,并非罕见疾病。
1. 常见分型:从局部到全身,症状各有不同
根据受影响的身体部位,肌张力不全症可分为三类:
• 局部型:仅影响单一身体部位,如眼睑痉挛(眼皮不自主抽动闭合)、写字痉挛(握笔写字时手部肌肉僵硬抽搐)、斜颈(颈部肌肉异常收缩导致头偏向一侧,如小丽的症状);
• 节段型:影响两个及以上相邻部位,例如颈部与肩膀同时出现不自主扭动;
• 全身型:症状从四肢开始,逐渐扩散至全身,严重时可能导致行走、站立等基本动作困难。
2. 病因分类:原发性与续发性的区别
根据病因,肌张力不全症可分为 “原发性” 和 “续发性”,二者在诊疗上存在明显差异:
• 原发性:与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,是门诊中最常见的类型。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,常被误认为 “落枕”“姿势不良”“职业劳损” 等,导致患者辗转多家医院仍无法确诊;
• 续发性:多由后天因素引发,如脑外伤、脑部感染(如脑炎)、药物副作用(如长期使用某些精神类药物)、中毒等。
✔️ 基因检测:肌张力不全症诊疗的 “关键突破口”
原发性肌张力不全症的发病与遗传高度相关,目前已发现多种致病基因,包括TOR1A、THAP1、SGCE、PNKD、SLC2A1等,其中TOR1A 基因突变是青少年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。基因检测在这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,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:
1. 早期鉴别风险,避免误诊
肌张力不全症的早期症状(如斜颈、局部肌肉僵硬)与帕金森氏症、落枕、职业伤害等疾病相似,仅凭临床症状难以区分。通过基因检测锁定致病突变(如 TOR1A),可帮助医师快速判断是否为 “遗传型肌张力不全症”,排除其他疾病干扰,避免误诊。
2. 佐证诊断,优化治疗方案
欧洲神经学会(EFNS)指南明确建议:对于 30 岁前发病、症状从四肢起始的患者,应优先进行基因检测。检测结果可作为确诊的重要依据,让医师根据具体突变类型(如 TOR1A 突变常对应特定发病模式)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,避免盲目尝试无效疗法。
3. 助力家族防范,实现早筛早管
原发性肌张力不全症多为遗传性疾病,若患者检测出明确致病突变,其亲属(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子女)的患病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。基因检测结果可提醒家属进行针对性筛查,及早发现无症状携带者,提前做好健康管理(如定期神经功能检查),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。
✔️ 肌张力不全症的治疗:从医疗干预到心理支持
目前肌张力不全症虽无法彻底根治,但已有多种成熟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症状,提升患者生活质量,同时需重视心理层面的支持:
1. 多样化的医疗治疗方式
• 药物治疗:常用抗胆碱药(如苯海索)、肌肉松弛剂(如巴氯芬)、苯二氮平类药物(如地西泮),通过调节神经信号传递,减轻肌肉异常收缩;
• 肉毒杆菌注射:针对斜颈、眼睑痉挛等局部型患者疗效显著,通过注射肉毒杆菌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信号,放松过度收缩的肌肉,需每 3-6 个月定期注射;
• 深脑刺激手术(DBS):适用于症状严重、药物或肉毒杆菌注射无效的患者。2024 年 9 月 1 日起,台湾地区健保已将 DBS 纳入给付范围,大幅减轻患者的治疗经济负担;
• 复健治疗:结合物理治疗(如牵伸训练、姿势矫正)和职能治疗(如日常动作训练、辅助器具使用指导),帮助患者维持基本生活能力,减少症状对生活的影响。
2. 不可忽视的心理支持与家庭关怀
肌张力不全症会导致患者姿势异常、动作不协调,容易引发他人异样目光,进而产生自卑、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台湾金马影帝李康生就曾公开分享,自己多年来受 “斜颈症(局部型肌张力不全症)” 困扰,曾因病情折磨陷入严重忧郁。
因此,除了医疗干预,心理照护与家庭支持同样重要:
• 家人需给予患者理解与包容,避免指责或过度保护,帮助其建立自信;
•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,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;
• 鼓励患者参与病友互助小组,通过交流经验获得情感支持。
对于原发性肌张力不全症患者(如小丽),基因检测打破了 “仅靠临床症状确诊” 的局限,避免了冗长的检查流程和不适合的治疗方案,减少了误诊与错过治疗时机的风险。而通过精准的医疗干预、家人的支持与心理照护,患者完全可以逐步控制症状,回归正常的学习、工作与生活。
※本资料仅供健康教育与知识分享之用,非为特定疗效之保证。请洽询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评估与诊治。
参考资料
–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
– 台湾动作障碍学会
– 卫生福利部
– 林口长庚
– Albanese A, Asmus F, Bhatia KP, Elia AE, Elibol B, Filippini G, Gasser T, Krauss JK, Nardocci N, Newton A, Valls-Solé J. EFNS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tonias. Eur J Neurol. 2011 Jan; 18(1):5-18.PMID: 20482602.